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苏州望亭镇迎湖工业园
电话:86-0512-65386900
传真:86-0512-65808505
邮箱:sztysjj@163.com
邮编:215155
2019年已经悄悄过完一个季度,按照往年高企申报通知时间,今年第一批高企申报工作将5月开始。
高新技术企业是这几年的热点,一方面是我国重视知识产权方面的开发和保护,另一方面是我国技术型企业开始崛起,申报高企不仅能减免税收,享受政策补贴,而且在加速折旧、企业上市等方面都有好处。
(二)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且达到下列其中一项数量要求:
C、非简单改变产品图案和形状的外观设计专利(主要是指:运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法,经过研究与开发过程得到的外观设计)或者软件著作权或者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7件以上;
(三)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2016》规定的范围;
(四)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五)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5%;2. 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3. 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按照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总额。)
(六)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1、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解读:获取知识产权可以通过研发,买卖专利,并购其他公司专利的实现知识产权的积累,正常情况下,并且知识产权能够支撑产品的产生过程,这里面也就是平时经常说的PS表,知识产权在产品生产上发挥核心作用。
2、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八大领域);
解读:在高新技术领域内这是指高新的八大领域1、电子信息领域2、生物与新医药领域3、航空航天领域4、新材料领域5、高技术服务领域6、新能源与节能领域7、资源与环境领域8、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
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持续投入研发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企业投入技术,并且每年有一定的技术成果的产出并做转化,这是为什么二类知识产权只能用一次,用了一次下次不能用,就能鼓励企业继续去研发去不断的挖掘企业的核心的技术然后去申请知识产权,不断的完善和知识产权的体系,给中国的知识产权库做强大的储备。可以说高新是为知识产权做贡献的群体,也是应该享受政策的主体。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开展经营活动就是做成果转化也就是申报表里面的PS表,创立了技术和知识产权就要鼓励去转化成产品,为社会做贡献。
解读:研发人员曾经是大专以上理科专业才能算,随着这些年的反馈只要持续在公司技术岗位就能算研发人员,已经放开了研发人员的界定。
4、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①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②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③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解读:这里面很容易误解“是最近一年的销售收入”,比如申报2021年高新,那最近一年就是2020年的收入,加上收入是2.1亿,那就是对应3选项(第一年研发+第二年+第三年)/第一年收入+第二年+第三年)3%即可。通俗的讲是根据前一年收入考核前三年研发总和与前三年总收入的占比。
解读:高新收入是需要审计的,而审计的事务所核心考察的就是你的产品的收入里面高新收入的占比,高新收入如何界定呢,是你整体产品有没有技术含量,有没有知识产权做支撑,有就可以算是高新收入。举个例子:比如你买了90万电脑,加上自己的研发人脸识别软件,最后卖100万。你的高新收入是有人脸识别系统支撑下的总得100万收入,不是仅仅只是人脸识别系统的拿10万。高新收入是整体产品的高新收入。
高新的申报,在于细节的处理,核心的问题还是在努力解决,材料上逻辑的对应。
解读:企业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成立满一年,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看企业最近3年的数据,成立未满3年的那就看前面年度的数据。如果是未满一年的,前面是没有年度数据可以看的,所以要求成立满一年
2. 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解读:这里所指的知识产权是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这三个方面的知识产权。如果是商标或者外观专利这类的是不包含在高企评定指标里面的。这些知识产权可以是企业自己研发有成果后再申请的,也可以是从其他原本所有者的手里面转让过来的(通过转让的方式获得的知识产权在认定的评分中没有自主研发的评分高)
3. 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一、电子信息技术软件;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产品及其及网应用络技术;通信技术;广播影视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技术;智能交通和轨道交通技术二、生物与新医药医药生物技术 ;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研发技术;药物新剂型与制剂创制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三、航空航天航空技术;航天技术四、新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和专用化学品,与文化艺术产业相关的新材料五、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与标准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供方为需方提供开发、应用服务的关键技术;高技术专业化服务;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服务;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六、新能源与节能可再生清洁能源;核能及氢能;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高效节能技术七、资源与环境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物理性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及环境事故应急处理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勘察、高效开采与综合利用技八、先进制造业与自动化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安全生产技术;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新型机械;电力系统与设备;汽车及轨道车辆相关技术;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技术
4. 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解读:企业当年的职工是按照社保或者个税来认定的,看当地政府的要求。要求职工年度连续在职183天以上可以算,比如只是在这公司工作2个月就辞职的这种不算。
5. 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②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③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6. 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解读:这个涉及到高新技术产品的成果转化,验证路径是企业的销售合同和发票,假如企业年度营业收入1000万,那就要最少600万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成果输出才是被认可的
8. 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解读:小官司纠纷这种一般企业都可能有,这个问题不大。不过如果是发生过税务被查出问题或者重大安全事故这些基本就很难立项了
(二)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且达到下列其中一项数量要求:A、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新药、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1件以上;B、实用新型专利8件以上;C、非简单改变产品图案和形状的外观设计专利(主要是指:运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法,经过研究与开发过程得到的外观设计)或者软件著作权8件以上;
(三)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2016》规定的范围;
(四)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五)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2.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按照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总额。)
(六)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八)企业申请高新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这个说法是有明确的依据的。即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标准中,主观量化考核指标中相关规定。即我们常说的打分系统中,总分100分,其中知识产权部分为30分。
而知识产权部分的评分由知识产权类型、数量、先进性、与主营产品关联性、获取方式等几个方面组成。其中知识产权数量里的量化标准为1个发明专利或5个实用新型专利可以获得知识产权数量方面的满分(8分)。
这里是高企审核制度中对知识产权数量最明确的量化要求。以此为评判标准,可以得出,高企申报只要1个发明专利或5个实用新型。
这种说法不完整。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以企业成立年限计算,成立3年以上的企业需要拥有15-18个专利,而成立3年以内的企业拥有的专利数应该是企业成立的自然年的年度数*5。
也就是说若企业成立2年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企业需要拥有不低于10个专利,若企业成立1个年度,则需要不低于5个专利。
高新技术企业评审的主观量化考核指标中,总分100份,知识产权部分占30份,科技成果转化占30分,研发组织管理水平占20分,成长性指标占20份。
除知识产权部分,科技成果转化占比也是30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的细化得分标准如下:
其实,这是一个流程,可以用下面的分段进程来表示: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科研立项得到科研结果—科研结果用于产品的生产—新产品品质提高带动了销售的增加。
上面的流程,其实是高企审核的核心,不仅仅关系到了量化打分。更关乎到了研发费的审计和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审计,这一点后面再说。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专利证书是科研成果在技术指标和认可度上的最佳证明,根正苗红。而技术诀窍,虽然包含了技术点,但隐含了意思就很简单,这虽然是一个技术点,但是还没达到申请专利的级别。
在目前国内相对宽松的专利审核制度下,如果连实用新型专利都无法申请的技术点,其技术含量和被认可的程度可想而知。评审专家自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没有专利证明下的科技成果更容易被否。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被认可度,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部分:科技成果的证明材料用专利证书而不是所谓的技术诀窍,显得更为有利。而高企一般情况下审核的是企业前三年的材料。
由此计算:每年不低于5个科技成果转化,即15-18个专利,相对是保险的。
所以,如果从知识产权得分的细则深入研究会发现,专利的数量越多,得分高的可能性越大。根据企业所属领域并不一定都要一味追求发明专利,特别是对于配方类的发明专利其技术含量未必比实用新型高,只是因为配方和方式方法只能申请发明专利罢了。
知识产权打分由知识产权类型、数量、先进性、与主营产品关联性、获取方式等几个方面组成。具体标准为:
知识产权类型及数量(8分):发明专利称为1类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称为2类知识产权。 1项及以上1类知识产权得分7-8分,5项及以上2类知识产权得分为5-6分,3-4项2类知识产权得分3-4分,1-2项2类知识产权得分1-2分,0项知识产权得0分。由此可见,无论多少实用新型,在这方面都无法得到满分。
技术先进程度(8分):先进度高7-8分 较高5-6分,一般3-4分,较低1-2分,无先进性0分。在此项标准中,发明专利占有明显优势。但却是存在一些技术性比较高的专利,因为其本身的技术特性只能申请实用新型。所以不可以绝对性认为发明专利一定更先进。相反,在实用新型专利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出现先进程度高的专利的概率更大。
关联性(8分):即知识产权在产品上发挥的作用。关联性强7-8分,较强5-6分,一般3-4分,较弱1-2分,无关联性0分。在此处,发明专利并不占有优势。相反,实用新型专利数量越多,其跟主营产品的关联性会越大。
知识产权获得方式(6分):自主研发:3-6分,受让受赠或并购:1-3分。这里跟知识产权的种类和数量无关。
所以,如果从知识产权得分的细则深入研究会发现,专利的数量越多,得分高的可能性越大。并一定要一味追求发明专利。特别是对于配方类的发明专利其技术含量未必比实用新型高,只是因为配方和方式方法只能申请发明专利罢了。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而言,合理的研发费用占比越高,通过率越高。而研发费用的归集在于研发本身,而专利作为研发成果是研发工作开展的最有力证明。研发成果越多,与之相对应的研发越容易被认可,产生的研发费用就越高,研发费用的归集相对越容易。
一个企业,若三年内只产生了5个实用新型专利,其开展研发项目的费用若太高,那就太假了。对于一个中型的年销售额5000万的企业而言,其而研发费用至少应达到250万。平均到5个实用新型专利上。一个实用新型专利的研发费用高达五十多万。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要么是申报材料作假,要么研发管理制度存在问题。而如果按照15个专利来看:产生一个专利所需的研发费用为17万。这就相对正常了。
高新技术企业审核中,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要达到60%以上。也就说企业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高新技术产品。而高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不一定要取得高新技术产品的证书,但一定要有专利和检测报告等证明文件相对应。因此,专利越多,所覆盖的产品范围越广,可计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产品就越多。
对于产品数量较少的企业而言,几乎可以达到100%的的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而一个产品可以对应多个专利,这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评判是非常有利的。但有些企业产品种类较多,那用大量专利来附带产品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若专利数量太少,会出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不达标的情况,就算强行归集进去,也不会认可。
假设企业拥有10类产品,销售收入都比较平均,但对应的只有6个专利,那在1个专利对应1个产品的情况下才勉强符合要求,若其中出现2个专利对应1个产品,或有1个专利技术含量较低,其对应的产品不被认可为高新技术产品。则会出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不达标的情况。若企业拥有18个专利,平均每个产品可对应1.8个专利。就算其中出现数个专利对应1个产品,或有个别专利技术含量不达标的情况。对结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只需要1个发明专利或5个实用新型专利,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条例的肤浅解读。看似为企业省钱,其实是让企业冒着非常大的不通过的风险,企业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专利申请的费用,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审计费,检测费,查新费等其他费用也非常高。若因为知识产权的问题造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不通过,会造成审计,检测,查新得费用的浪费,以及企业所有员工的辛勤劳动的付诸东流。
而要求企业提供15-18个专利,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条例的深入解读和综合权衡后得出的结果。看似让企业多支付了费用,其实为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可靠且强大的保障,让审计,查新,检测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工作更加容易和顺利,让企业员工的辛苦工作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综合来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肯定是越多越好!!